如来藏佛学 • 谈师讲堂 • 广播录音 • 轻松学密法
【1. 谈师讲堂 • 2.广播录音 • 1.轻松学密法 • 16.第16讲-第7法4 • 10201016】
第十六讲 修心第七法第4步:修等持
今天讲无分别修心的第四步。也是全部修心,七种修心法,讲到这一节就结束了,不知对大家有没有稍为有点益处,这一步叫做离现证的等持。
我们四步,第一步,由心行相知道一切法,即是一切外境同一切内心,是如梦如幻,因为这样,所以,我们就不落在名言句义裡面,不落在名言概念裡面,来到觉。
所以,第二步,离名言概念,就得到觉受。觉受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法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我们六个识齐备。
到第三步,现证,就离开了前面五个,只剩下一个意识,那只剩下个意识,所得到的,就是由意识得到一个现证,那这个现证已解释过了,同你们。
那现在这一步叫做离现证的等持,这一步实在好难讲,因为太深了,那首先解释什么叫等持。
真真正正知道等持,是要识得如来藏的学说的。
如来藏学说是释迦牟尼说法,最究竟,最圆满的一个教法,所以好深。
我写了几十本书,其实都是根据如来藏学说来讲的,那现在要这么短时间来解释如来藏,我只有这么讲,佛,成佛,当它是心理状态了,在佛经里面叫做智,它所起的智境,是什么呢,是等持的智境,现在说“等持智境”是说低了它。同我现在讲的有好大的距离,佛的等持,同我们现在讲的等持是有距离,不过,原理是一样。
佛证到的境界的智境,不是一个个体,不是一样东西来的,是一个境界。在这个境界上有种种功能,由种种功能就生起世间,主要有两种功能,叫做现分同明分。我们能够了别,能够区别,就靠明分;我们能够生存,能够显现,就靠现分。
所以,现分就等于生机,明分就等于我们的了别,我们就靠这两样东西来成立世间的。所以,这个世间充满生机,没生机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出现,出现了之后就要懂了别,分别,所以,两条草都不同,两个人不相同,瞳孔不同,指纹不同,那这个就是明分了。
那等持是什么呢,就等持两样东西,佛成佛时的境界,智,这个叫做“智境”,第二个,就由明分同现分生起了一切生物,生起了一切世界,这一个,这一份叫做“世俗”。这份世俗同佛证智的智境,两个结合。这个世俗叫它做识境,因我们是用心识来认识它的,所以, 智境同识境两个融合,能够融合到圆满就是最高的等持。
那现在我们不行,我们都要知道,是用智境同识境两个融合而得到的心理状态,那这就可以叫做等持的状态了,那这个状态,我真的好难,没法子,用好简单的说话,因为这个状态,一用说话来讲它,就好容易成日讲:成二边,一边是佛的智境,一边是凡夫的识境。
两个如何融合呢?都好难解释,这个要由修法,修道,然后,才能现证到这么个境界。那现在我只能够解释到等持,就是一个这么样的东西。
要如何做才能得到等持呢?离现证而得等持。因为现证,我讲过仍有一个意识在里面,觉受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到了现证,只是剩返一个意识起功能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 我们都不住在它们的感觉裡面,在这样的情形下,只能这么讲,连意都离开,所得的就是等持了。
因为有个意,还有佛的智境,同凡夫的识境,二个对立,两个相对,如果离开了意,就连这两个相对都消融了。这两个相对都消融了,那么,智境同识境自然就融合,不叫做融合,叫做双运,双就是一对,一对在那里运作,那智识双运就是如来藏的境界。
如来藏的境界就是等持的境界。
这修心,我估计是好难做得到的了,你们,因为这个修法都修好久,然后才能做得到。那我现在只能够讲,连意识都离开,得到智识双运的境界就是等持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离现证就是离开意识。那这一步讲到这里,应该我只能讲成这样了。
那现在我就总结一下全部修心七法。我先总结无分别修心,这第七个先。然后我再总结,七个一起总结。
无分别修心的基础,是经过前面六步,也就是说建立了出离心,得到信心,然后,还入了道心。
道心就是修习的心,然后,才修习入无分别四步。
入无分别四步,最重要的基础是认识如幻。
由认识心,一切事物,我们觉得有一切事物存在,觉得自已有意念,有思维,就由于我们有心的行相。
我有个朋友,是一个大居士,他是读脑科的科学的,现在他用脑的科学来研究这个心的行相,以及这样来修心的行相,那原来他分析佛家所讲的东西,心行相,由大脑科学来解释,是可以解释得头头是道,所以他就,他现在成日全部自己传播的是什么呢,就是科学的佛法,讲大脑的功能,由大脑知道大脑的功能来修。
那所以,这裡没得怀疑的,如果知道一切由大脑的功能造成种种行相,那你就会知道,如梦如幻是一件什么回事了,知道如梦如幻,就要脱离名言同概念,否则,我们由名言来建立这个真实,这张纸,一支笔,这间屋,我们有一个名言给了它,就有一个概念了,什么叫做纸,怎样叫做笔,怎样叫做屋,我们就依著名言概念来感觉外面的东西,感觉自己的内心。
如果能够离开名言概念,来到感觉,所得的,我们给一个名言给它,叫做觉受。
那这个时候的感觉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齐备了,六个识用齐的。
如果只是用意识,前面的识不要,你得到的就叫现证。
现证就真的是禅宗所讲的日常生活。你端一碗饭来,我吃,你斟杯茶来,我饮,你拿一件衣来,我穿,你铺起床来,我睡觉,那这些只剩个意识了。
日常生活就是佛法,是要得由现证而得的,不是由口头讲而得的,现在相信好多禅师,都怕未必真的得到这个境界,这些境界实际上真的得得到的,因为从这些禅师的传记,同禅师的语录,一直传下来的禅师语录,就是公案,你知道好多人证得到现证,以至证得到等持的。
第四步连意识都融化了,融入一种本然的状态。
这种本然的状态就是佛证智的境界,佛的智境,佛的智境是本然的,没加一点任何的东西上去的,那这个智境,由个智境同个识境双运。
识境是什么呢?我前面讲的,如幻,识境,觉受,识境,现证,都是识境,因为现证都有意识,以至凡夫,这样都全部是识境。
我们不撇开这个识境,不是说我要成佛,就只要这个智境,如果只是要个智境,成佛是成不到的,因为你落入了一边,落入了佛智境的一边,所以呢,释迦牟尼同样要吃饭,睡觉,为什么,因为他依著识境来生活。
所以,任何人,其实我们落在识境的边来生活,不识智境,如果我们证到智境,将智境同识境两个融合,两个双运,那我们修心就修到最究竟了。
这步等持可以由初学,一直到佛道,到了成佛,都可以,那由这里就可知道了,现在叫人又说“佛系”,又说“佛男子”,教人静座的,叫人什么都不要想,是错的。不可能什么都不想。
你要经过什么呢?经过前面的如幻、觉受、现证,几深的修法,然后,才得到那个觉受,得到等持。
等持也是一个境界,这个境界我们同样是觉它的,是觉受,不过这个时候不叫觉受,因为连意识都没了,不叫做受了,没有东西去受他,我们看东西用眼来受,想事情是用意来受,听东西用耳识来受,所以,我们不叫做受,叫做“觉”。
所以,佛就叫做“觉”,Bodhi,翻译作“菩提”,菩提就即是觉,音译,就译作Bodhi, 译为: 菩提。意译,就译做“觉”,所以,Boddha, 就是佛,Boddha是什么意思,就是觉者。
觉者,那佛与凡夫的分别,就是觉与不觉的分别而已。
所以,觉到等持的境界,得到统一,得到最究竟。
那证到的就给种种名词它了,可以说他证到真如,可以说他证到实际,可以说他证到般若,可以说他证到如来藏。
为什么有这么多名词呢?是因为佛有不同的法门,就有不同的名言来表达,所以,它就有种种不同法门的名词。
由这里,我们就知道,这七步修心,我们最少可做到,第七步的第二个。
再精进点,甚至做埋现证那一个。好多禅师得到现证,甚至得到等持。
我们不是禅师,我觉得你们得到觉受这一步,你们做人啊,会觉得到从来没有这么自在,人自在,就够了,这就知足了。
好,这一个话题,已经讲完了,一切圆满,各位,万事如意!